壽字的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 壽
壽 shòu
〈形〉
(形聲。从老省,疇聲(依《說文》),从老省,即上面象「老」的上半部。本義:長壽) 同本義 [long life;longevity]
壽,久也。——《說文》
壽命也。——《韓非子·顯學》
觀其形骨,必不壽,不可與婚。——《世說新語·賢媛》
死而不忘者壽。——《老子》
則無遺壽耈。——《書·召誥》
如南山之壽。——《詩·小雅·天保》
長於上古,而不爲壽。——《莊子·天道》。注:「壽者,期之遠耳。」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爲殤子矣。——《呂氏春秋·察今》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曹操《步出夏門行》
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又如:壽翁(年高長壽的老人;泛指祝壽者);壽人(年高的人);壽豈(長壽而快樂);壽域(長壽的境域;比喻太平盛世);壽發(老年人頭髮脫落後又生的頭髮);壽夭有定(迷信認爲,人的生命長短都是命裏註定的)
詞性變化
◎ 壽
壽 shòu
〈名〉
(1) 年壽,壽限 [age;life]
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文選詩》注引《養生經》
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爭光。——《楚辭·涉江》
以終其壽。——《呂氏春秋·尊師》。注:「年也。」
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關漢卿《竇娥冤》
又如:壽元(壽命);延年益壽;壽年(年齡);壽具(棺材);壽夭(壽命短促)。亦指事物存在或有效使用的期限
席壽三年,氈壽五年,褥壽七年;不及期而壞,有罰。——《新唐書》
(2) 出生日,出生的那一天,亦指生日慶祝 [birthday]。
如:祝壽;做壽;壽日(生日);壽旦(壽誕;生日);五十大壽
(3) 姓
◎ 壽
壽 shòu
〈動〉
(1) 使之長壽 [get longevity]。
如:壽國(延長國家的命脈);壽子(使兒子長壽);壽命(使命長壽)
(2) 祝壽;祝福。多指奉酒祝人長壽 [toast]
若入前爲壽,壽畢,請以劍舞。——《史記·項羽本紀》
昨聞海令爲母壽,市肉二斤矣。——《明史·海瑞傳》
又如:壽宮(供奉神位的地方;宮中寢室);壽屏(以祝壽的文字書寫而成的屏條);壽詩(祝壽的詩);壽文,壽序(祝壽的文辭);壽宴(祝壽的宴會)
(3) 向人獻物以祝人長壽 [present another with gold, silk, etc.]
請以趙十五城爲 秦王壽。——《史記·項羽本紀》
常用詞組
壽斑壽比南山壽材壽辰壽誕壽酒壽考壽禮壽聯壽陵失步壽麪壽命壽木壽數壽堂壽桃壽險壽限壽星壽穴壽筵壽衣壽幛壽終正寢
壽字的辞典解释
壽ㄕㄡˋshòu 名長久、長命。如:「福壽雙全」。《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莊子·人間世》:「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年齡。《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生日。如:「祝壽」。
姓。如清代有壽山。
動以金、帛贈人或對尊長敬酒祝賀均稱為「壽」。《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
形生前預為死後準備裝殮用的。如:「壽衣」、「壽木」。
壽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壽【丑集中】【士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𦓃𦓂𠭵𠷎《唐韻》《集韻》𠀤承咒切,音綬。《說文》久也。凡年齒皆曰壽。《書·君奭》天壽平格。《詩·大雅》作召公考,天子萬壽。《左傳·僖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註》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歲,下壽八十。《董子繁露》壽者,酬也。壽有短長,由養有得失。《前漢·王吉傳》心有堯舜之志,則體有松喬之壽。
又以金帛贈人曰壽。《史記·刺客傳》嚴仲子奉。黃金百鎰,爲聶政母壽。
又星名。《爾雅·釋天》壽星,角亢也。《註》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
又地名。平壽,衞下邑。《左傳·昭二十年》衞侯在平壽,壽州古淮南,春秋吳楚𨻰蔡之地,戰國倂于楚,考烈王遷此,曰郢都。靈壽,古中山邑。《史記·魏世家》樂羊拔中山,文侯封之靈壽。
又漢壽,亭名,在蜀嚴道。曹操以關羽爲漢壽亭侯。
又山名。《史記·五帝紀》舜作什器于壽山。
又壽山在福州侯官縣,產文石,可爲印章,五色具備,惟艾綠色者少。《宋·黃幹詩》石爲文多招斧鑿。
又水名。壽水,在太原壽陽縣,其源有二,一出要羅村,一出頡訖村,合流入于洞渦河。
又木名。靈壽木,可爲杖。《山海經》靈壽實華。《呂氏春秋》壽木之華。
又姓。吳王壽夢之後。
又常壽,複姓。
又《廣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𠀤讎上聲。《詩·豳風》爲此春酒,以介眉壽。○按酒壽俱有韻,朱子作叶音,非。《正字通》受授皆有上去二音,諸韻書分載有宥二韻,壽字亦然,非壽讀若受,專屬上聲,讀若授,專屬去聲也。
壽字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壽【卷八】【老部】
久也。从老省,𠷎聲。殖酉切
说文解字注
(壽)久也。久者、從後灸之也。引伸爲長久。此用長久之義也。从老省。𠷎聲。?見口部。今篆體作𠭵。誤。殖酉切。三部。